有媒體報道,近一段時間以來,我國部分地區如山東、河南、浙江、廣東等地成品油市場出現了價格戰,參與者眾多,不僅有中石油、中石化這樣的“國家隊”,也有民營加油站,以及殼牌等跨國石油巨頭旗下加油站,降價幅度也前所未有,有的降幅甚至高達2.3元/升。這樣的價格戰折射出了當前成品油市場供需。
從需求來看,當前,世界經濟復蘇乏力,不確定、不穩定因素頻發,對能源的需求量呈現下降趨勢。在國內,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持續作用下,我國經濟增速緩中趨穩,結構調整加快,傳統產業深度調整,成品油消費對經濟增長的彈性總體下行,加上替代能源快速發展以及高鐵、新能源汽車的逐步普及,成品油消費增長區間下移。
從供給來看,自2015年開始,我國地方煉油廠逐步獲得進口原油配額及相關原油進口、成品油出口的資質,截至今年3月底,全國共有18家地方煉油企業獲得國際原油進口權,形成了國內成品油的供給多元化格局,原油進口大為增長,煉油廠的生產能力大為提升。同時,今年民營煉油廠并沒有獲得成品油出口配額,這讓本就過剩的成品油市場銷售矛盾更為突出。
一減一增,使得成品油銷售企業壓力加大,只得開啟價格戰,希望借此搶占市場份額。雖然打價格戰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加油站的利潤,但要看到,這是由于市場供需矛盾帶來的良性競爭,體現了市場的力量,有助于形成更加靈活的成品油價格機制,能讓利消費者,促進經濟發展。
自從2014年起,國際原油價格出現暴跌,從2014年接近100美元/桶的價格跌至現在的40余美元/桶。雖然我國調整了成品油價格形成機制,解決了“跟漲不跟跌”的問題,但是定價模式過于簡單和剛性,再加上設置了成品油“地板價”,難以非常及時地跟進國際市場油價的變動,國內油價總體水平依然高于國際油價。從這個角度看,各加油站根據自身成本以及布局需求,合理促銷,是對當前油價的一個修正,也是完善成品油價格形成機制的關鍵一環。在原油進口價格低廉和國內成品油產能過剩的情況下,我國成品油批發價一直處于相對較低的狀態,盡管加油站優惠促銷力度較大,但整體仍處于盈利狀態。
當前,我國正在開展以“放管服”為主的行政體制改革,在這一背景下,希望成品油價格戰能夠推動改革成品油行政壟斷定價,加速實現國內成品油定價機制的完全市場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