周一(4月10日)亞市盤初,油價震蕩微漲。WTI原油5月期貨交投于52.38美元/桶附近,漲幅約為0.27%;布倫特原油6月期貨交投于55.33美元/桶附近,漲幅約為0.18%。因美軍突襲敘利亞引發了市場對油市供應面的普遍擔憂,油價上周曾一度升至一個月高位,美布兩油周線上周累計上漲3%。本周將迎來油市超級周,美國能源信息署(EIA)、石油輸出國組織(OPEC)和國際能源署(IEA)將分別公布月度原油市場報告,市場分析師認為,這或引發原油市場的劇烈波動,投資者需對此密切關注。
上周五(4月7日)美國WTI 5月原油期貨電子盤價格收盤上漲0.59美元,漲幅1.14%,報52.29美元/桶;ICE布倫特6月原油期貨電子盤價格收盤上漲0.33美元,漲幅0.62%,報55.23美元/桶。油價上周五上漲至近一個月高位附近,上周油價累計上漲3%。
★OPEC和非OPEC減產執行率仍是市場焦點
OPEC減產執行情況
據科威特通訊社(KUNA)援引科威特石油公司聲明稱,科威特致力于遵守與OPEC與非OPEC產油國達成的協議。該國在減產協議中商定的產量水平不會受到Shuaiba煉油廠關閉的影響。FX678注:科威特方面早前決定將原油加工能力維持在20萬桶/日。Shuaiba煉油廠為永久關閉,且在該煉油廠關閉后,科威特并沒有向市場提供任何額外的原油供應。
官方言論
俄羅斯能源部長諾瓦克(Alexander Novak)上周五表示,是否應將市場減產協議延長至下半年,現在還言之過早。他已經與俄羅斯國內原油生產商以及政府,就延長減產協議進行過討論。根據減產協議,俄羅斯承諾減產30萬桶/日。諾瓦克稱,到4月底或5月初時,是否延長協議將會更加明朗。
★供需基本面
北京時間上周六(4月8日)01:00公布的數據顯示,美國截至4月7日當周油服貝克休斯石油鉆井總數升至672口,較上周增加10口,連續12周錄得增加。
知名金融博客零對沖對此評論稱,美國石油鉆井數連續12周錄得增加,石油鉆井總數創自2015年9月以來的新高。隨著鉆井數量增加,美國原油產量也在同步攀升,無疑施壓OPEC通過減產提振油價的努力。
據外媒,印度在2016-2017財年自伊朗原油進口創新高,達到54.1萬桶/日;今年3月自伊朗原油進口環比下降18.7%,較去年同比上漲3.9%;今年1-3月自伊朗原油進口同比增長91.6%。
本周原油市場將迎一些列重磅報告
美國能源信息署(EIA)將于周三(4月12日)公布月度短期能源展望報告,具體公布時間待定(通常大概在北京時間凌晨0-2點左右公布);石油輸出國組織(OPEC)將于周三(4月12日)公布月度原油市場報告,具體公布時間待定(通常在北京時間18-20點左右公布)。國際能源署(IEA)將于周四(4月13日)公布月度原油市場報告。
市場分析師認為,本周即將公布的一系列重磅報告或引發油價的劇烈波動,投資者需密切關注。
★地緣關系
上周五(4月7日)美國向敘利亞發射了59枚戰斧導彈,這是美國對敘利亞長達六年的內戰采取的最嚴厲的行動,令中東的地緣政治不確定性加劇,油價一度升至逾一個月高位。
Landesbank分析師Frank Klumpp表示,在幾周前油價還處于下跌,不過上周油價重拾升勢,因美國空襲敘利亞使地緣政治風險上升,因此油價受提振上漲。盡管敘利亞不是主要產油國,但如沖突升級,考慮到敘利亞的地理位置,以及與該地區主要產油國之間的同盟關系,市場擔心石油供應會受阻。
然而,ING大宗商品策略分析師Hamza Kha則表示,上周五油價的上漲更像是一次投機行為,因為并沒有基本面因素支撐油價繼續上漲。
★持倉量
美國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(CFTC)最新公布的報告顯示,截止至3月30日至4月4日當周:投機者持有的原油投機性凈多頭減少10302手合約至408382手合約,表明投資者看多原油的意愿降溫。
★市場聯動性
美元指數上周五(4月7日)升至三周高位。北京時間上周五(4月7日)20:30公布的美國非農就業報告喜憂參半,金融市場呈震蕩走勢。此后,美國紐約聯儲主席、FOMC常任票委杜德利(William Dudley)表示,美聯儲在今年縮減資產負債表的計劃將不會大大推遲其加息周期。通常情況下,美元走強,則會打壓以美元計價的油價。美元走軟,則在一定程度上支撐油價上行。
★市場預期
Eugen Weinberg等德國商業銀行分析師表示,現在來看,各大產油國將減產協議延長至今年下半年的可能性更大,這將導致原油庫存減少。然而,該行還預計美國和俄羅斯的石油產量在今年下半年將大幅增長,從而導致OPEC國家產量目標的履約度減弱。
標普預計,沙特原油產量將為1000萬桶/日水平。預計沙特原油產業對2017年與2018年經濟貢獻維持平衡。
匯通財經易匯通行情軟件顯示,北京時間10:47,WTI原油5月期貨報52.33美元/桶;布倫特原油6月期貨報55.26美元/桶。
作者:佚名 來源:中國能源網