水驅、聚驅、三元復合驅、微生物驅,一次更比一次強,大慶采油進入微生物時代
采油,說起來簡單,真正應用到實際中,可是經過了四個艱難階段。從一次采油到四次采油,到底是咋回事兒?大慶油田今后采油大致方向又如何?
近日,記者來到油田勘探開發研究院,進行了詳細了解。
水驅:到現在用著也順手
油田剛開發那會兒,地層壓力大,油井“一色兒”自己向外噴,這就叫一次采油。
慢慢地,地下壓力沒那么大了,油要想出來,就得需要用水往外“攆”,這就是二次采油。
用水攆油,學名水驅,就將水打入地下,進入砂巖的孔隙里,在壓力作用下,“攆”著油往前走,最后被抽油機抽上來。油田開發建設以來,水驅一直是大慶油田的看家本領,到現在用著也“順手”。
常規水驅用了一段時間后,開始從“精細”上下工夫。2009年底,大慶油田選取了12個區塊,作為水驅精細挖潛示范區,如今,全油田水驅精細挖潛工作已全面啟動,二次采油進行得如火如荼。
聚驅:能“刮”掉巖石壁上的油
跟前兩次采油相比,三次采油包括的就多了,聚合物驅、三元復合驅、泡沫復合驅都叫三次采油,在這些技術當中,聚合物驅和三元復合驅是“頂梁柱”。
聚合物驅油,于1995年開始推廣應用。這回,“趕”著油往前走的不是水,而是黏度更高的聚合物了。
經過幾十年的水驅開發,地下砂巖中的較大孔隙,已經被水打通,里面的油也被趕出來了,小一些的孔隙,再怎么注水也沒用,水,根本沒那么大的勁兒。
聚合物就不一樣了,這種黏黏的東西,被注入地下后,首先堵住之前被水打通的“優勢通道”,形成強大的壓力,其余大量聚合物,被逼到較小孔隙處,在壓力作用下,小孔被撬開,里面的油,就被抽上來了。
勘探開發研究院高級工程師王海峰告訴記者,水驅的采收率為40%,聚驅能達到50%,在油田4000萬噸產量中,光聚驅,就能達到1000萬噸,這項技術從被應用到大慶油田,已經為油田貢獻1.8億噸的產量。
三元復合驅:活性劑最關鍵
作為三次采油的另一項主力,技術三元復合驅也不甘示弱,它于2007年進入工業化生產。
王海峰告訴記者,所謂三元,就是聚合物、堿、活性劑。
這三元中最難“啃”的,是活性劑這塊“硬骨頭”。
以前,大慶油田沒有這項技術,請來外國專家進行論證后,他們留下一句話就走了:“你們忘了三元復合驅吧,你們研究不出來適合大慶油田的活性劑。”
怎么辦?只好購買國外的活性劑了。2000年以前,國外的活性劑很貴,每噸要兩萬元人民幣。
說到這兒,王海峰講了這樣一件事兒。
大慶油田跟國外活性劑廠家簽購買合同之前,經過了一番談判,當時,在場專家都很糾結,一旦簽字,就意味著大把大把的鈔票進入了人家口袋,而且日后是否漲價,還是個未知數。簽字前兩個小時,一位專家突然站了起來,要求拒絕簽字,他表示,我們有能力自行研制!
2000年開始,適合大慶油田的活性劑,還真就研制出來了。活性劑難研制,起到的作用也大,形象地說,它就像洗潔精一樣,盤子上有油,用水沖不掉,稍微用點洗潔精,就能輕松洗掉。
聚合物中加入活性劑進入砂巖中,不但大小空隙“通吃”,都能打開,而且像洗潔精一樣,能把巖石壁上的油膜“刮”下來,聚合物中加入堿和活性劑,在含油砂巖中這么一過,60%的油就都出來了。
微生物采油最環保
現在,專家們正在研究用微生物驅油,這就叫四次采油。
按照現在開發油田“有效益,可持續”的理念,微生物采油更靠譜。
據勘探開發研究院高級工程師樂建君介紹,早在1965年,他的師傅張春英,就開始研究地下微生物。
微生物的存在,會導致井口隔段時間就生銹、結垢,給生產帶來困難,張春英等老一輩石油人,從上世紀六十年代起,就開始琢磨這些看不見的“活體”。
如今,微生物這肉眼看不見的活體生物,跟著油一起被抽上來,分離出來后,專家給其“喂”上特定的營養液后,重新注入地下。
在營養液的作用下,這些微生物就像一個個地下小工廠,其代謝物、繁殖體就像“天然活性劑”一樣,有了驅油功能,這樣,不用任何化學物質,保護地層原始結構的同時,油照樣能采出來。如今,這項技術已初見成效,目前還沒大面積展開,正在采油十廠做試驗。
“這種采油方式雖然目前采收率不高,但因為不用向地下注入堿和其他化學物質,既環保、先進,又符合油田生命周期,試驗成功了,就會推廣!”樂建君笑著對記者說。
作者:佚名 來源:中國石油新聞中心